【出埃及記第16章】
一、本章內容
1. 百姓抱怨缺糧(1-3)
2. 神應許供應(4-8)
3. 鵪鶉與嗎哪的降下(9-20)
4. 安息日的教導(21-30)
5. 嗎哪作為記念(31-35)
 
二、思考/應用
1. 生命曠野
「以色列全會眾從以琳起行,在出埃及後第二個月十五日到了以琳和西奈中間、汛的曠野。」(1)
剛離開以琳水泉,卻進入汛的曠野。人生旅程要不斷向前走,但往往恩典之後,緊接著就是試煉考驗。書珥曠野、汛的曠野、西乃曠野、巴蘭曠野、尋的曠野…(1-3)。人生會面對無數、一個接一個的曠野、一個接一個的功課要學,您預備好了嗎?誰與您同行?只有走過試煉的曠野,生命才會更加成熟。
 2. 怨言專家
「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、亞倫發怨言,說: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、耶和華的手下;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,吃得飽足。你們將我們領出來,到這曠野,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!」(2-3)
有人問印度詩人泰戈爾,在這世上什麼最容易?什麼最困難?答:指責別人最容易,認識自己最難。我們習慣發怨言,果然指責別人最容易,認識自己最難。「怨言」不單是因為缺糧,更是因為忘恩、不相信神。「…全會眾…發怨言」怨言的感染力太可怕,怨言是看環境;感恩是看神,相信神仍然掌權。
3. 向誰抱怨?
「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、亞倫發怨言。」(2)
表面上看似對領袖抱怨,其實是在抱怨神。「…你們的怨言不是向我們發的,乃是向耶和華發的」(8)。百姓對摩西、亞倫嚴重的指控,真是好心沒好報。當環境艱難不順,我們習慣找人怪罪,而領袖摩西就變成眾矢之的。但抱怨是情緒的出口,禱告卻是信心的出口。讓我們學習穩住情緒,學會把情緒帶到神面前;摩西與亞倫雖被誤解,卻沒有反擊/自辯,而是選擇呼求神。
4. 短暫/永恆
「說: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、耶和華的手下;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,吃得飽足。你們將我們領出來,到這曠野,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!」(3)
出埃及卻仍懷念埃及的肉鍋、飽足的日子,忘了過去奴役受苦。為短暫的享受,卻甘願永遠痛苦為奴?百姓「巴不得」選擇罪惡/世界/埃及,你會如何選擇?人生繞路?繞過曠野的試煉?活在自己的舒適圈?別忘了,走過曠野,才能進入應許之福。
5. 耐心/忠心
「早晨,你們要看見耶和華的榮耀,因為耶和華聽見你們向祂所發的怨言了。我們算甚麼,你們竟向我們發怨言呢?」(7)
神聽見一切怨言,也憐憫人的軟弱。而神的僕人摩西亞倫,面對不斷的埋怨,卻能沒有反擊、保持智慧與理性,雖有時快被激怒,但把委屈交給神,免得主的事工受虧損。保持耐心、堅守呼召、忠心事奉,一切為主。
6. 神都聽見
「摩西又說…因為你們向耶和華發的怨言,祂都聽見了。我們算甚麼,你們的怨言不是向我們發的,乃是向耶和華發的。…因為祂已經聽見你們的怨言了。」(8-9)
「我已經聽見以色列人的怨言。…」(12)
百姓的刺耳怨言,表面是對人,其實是對神發出。連續三節強調「神都聽見了」,你讓神聽見你的讚美?禱告?還是埋怨呢?神聽見祂子民的「怨言」、「不信」,也聽見他們的「需要」,神採取行動,供應人需要,向人施恩。我們心中的一切,神都聽見、祂都知曉。
7. 無比的愛
「我已經聽見以色列人的怨言。你告訴他們說:『到黃昏的時候,你們要吃肉,早晨必有食物得飽,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-你們的上帝。」(12)
神聽見飢餓的呼聲,從天降下糧食,各地區平均(撒落各地)、數量剛好(不多不少)、頻率規律(4、8每天早上,5、22第六日雙倍、25-27第七日安息暫停)、保存期限(20平日多收腐壞,24第六日多收不腐壞)、日夜供應(12-14早晨給餅,黃昏賜肉)….. 神不單賜以琳甘泉、嗎哪薄餅、更賜美味鵪鶉。神關心我們身體和心靈的需要,真是不可思議,無比奇妙的愛。
8. 每日靠神
「…多收的也沒有餘,少收的也沒有缺;各人按著自己的飯量收取。」(18)
「 他們每日早晨,按著各人的飯量收取,日頭一發熱,就消化了。」(21)
神是天天的供應,我們當每日倚靠神,這是信心的功課。不要為明日憂慮,神知道我們的需要,要相信恩典一定夠用。糧食足夠的確重要,但對神的信靠更為要緊。每天穩定靈修讀經,領取屬靈的嗎哪,作信心的子民。
9. 謹守安息
「…耶和華這樣說:明天是聖安息日,是向耶和華守的聖安息日。你們要烤的就烤了,要煮的就煮了,所剩下的都留到早晨。」(23)
「你們看!耶和華既將安息日賜給你們,所以第六天他賜給你們兩天的食物,第七天各人要住在自己的地方,不許甚麼人出去。於是百姓第七天安息了。」(29-30)
安息日,分別為聖,是向神守的。休息,不勞碌作工、不貪得非份(25-27)。信靠神已經供應,即使我們不做什麼,神仍掌權、必會供應,祂的恩典夠用。安息日,不只是「休息的日子」,更是「信靠的日子」。我們要操練停下腳步,讓你的心來到主前領受安息,但人往往不肯遵守(28)。
10. 嗎哪意義
「摩西對亞倫說:你拿一個罐子,盛一滿俄梅珥嗎哪,存在耶和華面前,要留到世世代代。耶和華怎麼吩咐摩西,亞倫就怎麼行,把嗎哪放在法(櫃)前存留。以色列人吃嗎哪共四十年,直到進了有人居住之地,就是迦南的境界」(33-35)
神在曠野供應嗎哪四十年,吩咐存罐紀念,讓後人知道這是恩典的記號—神引導、供應、同在。嗎哪,這四十年天天的恩典,我們選擇遺忘,還是紀念?我們領受的是食物,還是信心?你覺得天天需要神麼?耶穌說祂是生命的糧,「人若吃這糧,就必永遠活著」(約6:51)。
 (門諾會美崙教會10/22每日靈修)